2009-06-22

影評: Last Chance Harvey(愛.不太遲)。飛越黃昏

「Last Chance Harvey」是完完全全的殺我一個措手不及。一套由Dustin Hoffman與Emma Thompson兩個有相當人生閱歷演員主演的文藝電影,竟然是我近年來覺得最有浪漫情懷的電影。

浪漫程度,是「Before Sunrise」那種級數。


我們已經太習慣荷里活公式愛情電影,都是那種遙不可及的橋段。這個地球上有幾多個Drew Barrymore 般的可人兒?「Music and Lyrics」雖然好看,也只能當成一套喜劇去欣賞。

「Last Chance Harvey」是活生生的黃昏殘酷物語。年過70的德斯汀荷夫曼已好久沒有遇上一個有發揮的角色,Harvey一角簡直是度身訂造。飛到倫敦看女兒的後父嫁女,與前妻和女兒的靦腆和客套實在看得心酸,Harvey自我價值已低無再低,更因為誤時回國連工作也保不住,在機場酒吧買醉時遇上小休的機場統計員愛瑪湯遜,原本只是無聊鬥咀數句,變成「情約半生」式的相逢恨晚的愛情,是有點始料不及,黃昏戀的附加特色卻令故事本身更有重量,當然兩位殿堂級演員的演譯更令可能較平淡的電影生色不少。

近年對很多神級演技派的表現均非常失望,如Robert DeNiro 和 Al Pacino 合作的「Righteous Kill」,電影之爛簡直要兩大皇牌從神枱上摔下來。德斯汀荷夫曼的「玩具掌門人」差點便修同樣效果,可喜是「愛.不太遲」發揮了德翁享負盛名的「自嘲式」演技,Harvey的迷惘、失意、在最不該的場合說不該說的話,可憐、可悲又可笑。Harvey遇上Kate的如沐春風,黃昏戀也是人生最後一次的機會,「Before Sunrise」還可以有十年後的「Before Sunset」,「Last Chance Harvey」卻不可能有續集再續前緣:得定唔得,我都為Harvey捏一把汗。


都是萍水相逢的愛情線,我甚至覺得「Last Chance Harvey」比「Before Sunrise」描寫得更複雜,Harvey與Kate不是一見鍾情的,也不是志趣相投的,但是通過半天的交談,知性的討論,逐層逐層面具撕開,大家都了解對方就是唯一可付託的人。德斯汀荷夫曼與愛瑪湯遜演出流暢自然,恰到好處。而我,在最沒有期望看到的情況下,看了一套甜蜜滿瀉的浪漫電影,意外收穫永遠比預計之內更有火花。

評分:***1/2(out of 4)

2009-06-15

影評:Push(移動城市).香港竟然冇帆船

對我來說,「Push」令我最驚奇地方是,作為一套西片,導演Paul McGuigan尚算拍得我們的香港頭頭是道。作為香港觀眾,要誅多挑剔香港取景部份的detail位不能說不正常,實情是,電影比估計中控制得有板有眼,至少沒有在外語片中常常出現的奇怪中文字體,沒有把香港弄成跟唐人街一樣。公寓廠景弄得大紅大紫大概少不免,實地拍攝的外景至少沒有被外國人「粉飾」得慘不忍睹,最差情況也不過像徐克在「順流逆流」中用鏡頭為外國人看香港一樣;可能這個不是我們「認同」的香港,至少退一步,我覺得這個香港尚算拍的吸引。

「香港」沒有被拍成不倫不類,劇本卻是真正的不倫不類。故事像「變種特攻」,「保衛奇俠」,「Heroes」等異能平民超級英雄電影之變奏版,卻未能集其大成,太多支節太多故事要說,電影不能活潑豐富起來,只見導演要把所有有趣東西塞進110分鐘內實在令觀眾有些消化不良,每個英雄的印象超模糊,我想如果同樣的故事改編為電視劇,有耐性地鋪排每個人物每條支線浮現出來會較好。現在是高不成、低不就,走馬看花的,更別說可以令觀眾有「到喉唔到肺」感覺了。

還有的是電影為什麼取景在香港亦蠻奇怪。被追捕的「pusher」為啥一定要老遠從美國潛逃來香港亦沒有加以說明,唯一解釋是Paul McGuigan很欣賞王家衛,對香港這個城市趨之若騖。電影出來的效果是有點向香港電影(特別是王家衛電影)致敬的況味,Paul McGuigan鏡頭下的卻未能完全發揮這個城市的特質:霓虹色彩有夠刺眼,隱藏於窮街陋巷的異地孤寂卻揮發不出,畢竟想東施效顰「墮落天使」亦未竟全功。

評分:**(out of 4)

2009-06-05

影評:Gran Torino(驅.逐).求仁得仁

我在六月四日晚看「驅.逐」,當天得到三個消息:

(1)「草蜢仔」David Carradine在泰國當地拍攝電影時逝世,享年72歲。
(2)「奸人堅」石堅叔逝世,享年96歲。
(3)「Dirty Harry」奇連伊士活,在5月31日已達79歲高齡。

傳奇的銀幕鐵漢,每一天都買少見少。所以,更加顯得「驅.逐」的彌足珍貴。

據說這是奇連伊士活最後一套演出的作品,假設是事實,這個一代獨行俠果真是「Go Out with a BANG」,無悔矣。

「驅.逐」好看,但特別嗎?又不盡然。Walt Kowalski就是活脫脫的現代Dirty Harry,如西部年代的Man of No Name一樣,也是如出一徹。從電影第一分鐘開始觀眾便知道,奇連伊士活仍是那個雙眼冒煙,理直氣壯,不用施捨不用同情,“Always stand up tall”的奇連伊士活。這樣一個政治不正確的麻煩亞伯,到遇上危難和困局時,當然義不容辭。一直陪伴成長的觀眾,當然沒有一刻會覺得呢位亞伯會有問題「搞唔掂」。電影拍攝時有傳「驅.逐」其實是「Dirty Harry」的第六集,就算官方最後證實不是都冇用,我已經當係。

「驅.逐」不是沒有缺點,劇本把社區的苗族人未免描寫得太broad了,少數族裔黑幫也是一面倒的stereotype,我不是說主角滿咀種族歧視,不合時宜的髒話太髒,相反此安排更加突出了主角矛盾的觀點和心理變化。可能那班古惑仔不是由此至終的「衰」下去,不夠突出尾段主角壯烈犧牲的震撼性吧。

不要怪我穿穚,未看也應該知道奇連伊士活不可能如昨日般遇神殺神遇佛殺佛,再者,「壯烈犧牲」是最貼題不過的交代:一為自己贖罪,二為鄰居男孩置身事外,三為此懲罸方法其實比一槍轟頭更奏效,四為「處男」神父的一片苦心不能辜負,老伯不再如以往自我中心,為己也為人。老實說,如此一班嘍囉,邊係老伯手腳?

Walt Kowalski最後的單刀赴會竟與近日吾爾開希的澳門闖關事件:大家都希望求仁得仁,一個如願以償,一個徒勞無功。為什麼?當然是對手容易上當與否的問題。

奇連伊士活演技從來不是頂尖,但就是耐看,五十年來做同一個角色仍然不乏新鮮感。這是明星魅力,「驅.逐」不賣導技,不賣演技,賣緣:五十年的觀眾緣。

評分:***1/2(out of 4)